9月的甘南,天高云淡,秋景宜人。記者來到位于洮河岸邊的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柳林鎮的奤蓋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赭紅色和黃色相間的藏式民居,遠望青翠遠山與碧藍天空,令人不禁駐足。
眼前美麗多彩的奤蓋村,過去卻是一個人畜共居、道路泥濘、垃圾亂堆的貧困村。
奤蓋村不是個例。坐落在黃河上游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自然和人文景觀豐富,曾一度因為環境問題黯然失色。2015年以來,甘南州向“臟亂差”宣戰,在全域范圍內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環境革命”。
卓尼縣柳林鎮鎮長姜鴻平介紹,在中建集團的幫扶下,2021年以來,奤蓋村對30余處圈舍、柴草房等進行了拆除,對影響村容的2000多米殘墻斷壁進行整治,對全村土木結構的藏式民居改造提升,并新建水渠、管網8000余米,全村的給排水全部接入市政管網。

這是9月14日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柳林鎮奤蓋村拍攝的藏式民居。新華社記者 王朋 攝
隨著整治行動的不斷推進,洮河水清了,山綠了,村容村貌美了,前來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
生活方式轉變推動生產方式轉型。奤蓋村村民虎成有和村里的20多戶人家,通過自籌資金,在村里率先發展起了藏家樂。“各戶藏家樂年收入在10萬至30萬元不等。”
姜鴻平說,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由一開始的“要我整治”,轉變形成為“我要整治”。這個藏語意為“大鵬”的村子,正展現著“風鵬正舉”的新姿態。

這是中建集團幫扶卓尼縣建設的文化商業街。(受訪者供圖)
沿著洮河順流而下,繞過一個“幾”字彎,便來到了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蓮麓鎮下乍村。
記者在村里走訪看到,近兩年不少村民裝修了房子。帶有美式線條的吊頂、釘在墻上的集成衣柜、各式各樣的氛圍燈令人眼前一亮,有的還專門留出了空調機位。

這是中建集團幫扶康樂縣建設的花兒民宿。(受訪者供圖)
“現在農村的居住條件不比城里差。”坐在兩年前裝修好的房子里,29歲的村民石春勇說。
生活方式的轉變,源于農村產業不斷發展。走出石春勇家門,不遠處是一片黃綠色的柴胡藥田。70歲的戚建杰正和愛人忙著收獲藥材,看著有人向田里走來,老兩口停下手里的活,起身與記者聊起來。
“你猜這堆柴胡能賣多少錢?”戚建杰一手拄著挖藥材的鋼叉,一手揮動著指向田邊的柴胡藥草垛:“就這點藥材,能賣1800元。”

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蓮麓鎮下乍村,戚建杰(前)和愛人正在收獲柴胡。新華社記者 王朋 攝
從中建集團來康樂縣掛職的副縣長薛路說,近幾年,村民通過發展中藥材種植、牛羊養殖和外出務工,增收渠道不斷拓寬。

這是中建集團幫扶康樂縣建設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受訪者供圖)
離開下乍村,記者沿著黃河上游干流和一級支流,又去了多個農村。有的借助獨特自然條件,發展起了黑木耳、白木耳、金耳等食用菌產業;有的搭起了白色大棚,種起了多彩的瓜果蔬菜;還有的端起了“旅游飯碗”,發展起鄉村旅游……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木耳鎮的黑木耳種植示范基地。(受訪者供圖)
黃河上游曾是我國脫貧攻堅重要區域,如今再次重訪,農村多姿,產業多彩,生態添綠,這里的鄉村宛若一幅色彩鮮艷、充滿生機的油畫。記者深刻感受到,黃河上游這片曾經飽受貧困的土地,正在朝著村美、民富、業興的美好愿景奮力前行。(新華社記者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