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體海拔3470米,山險處海拔最高點接近4200米,這里是我國現存海拔最高的明代長城遺存——明長城(大通段)
◇“我們計劃將古城歷史傳說和長城故事展現在文化墻上,讓更多游客了解中國海拔最高的明長城和我們當地的傳統文化。”

明長城(大通段)一角(2023年6月14日攝)白瑪央措攝 / 本刊
順著起伏的山脈望去,樺樹林負勢競上,郁郁蔥蔥,一條古老的“邊墻”蜿蜒橫亙在崗陵之上。墻體海拔3470米,山險處海拔最高點接近4200米,這里是我國現存海拔最高的明代長城遺存——明長城(大通段),也是青海明長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段。
明長城西起今天的甘肅省嘉峪關市,東達鴨綠江畔,而作為長城支線的青海“邊墻”,在很長時間里,并不為更多人所知。2020年11月26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海明長城大通縣段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近年來,從巡查“邊墻”當好長城衛士到公益檢察筑起法治長城,再到文旅融合傳承長城文化,海拔最高明長城正在所有人精心守護下綻放光彩。
當好長城保護員
家住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王正林,2022年成為長城保護員,負責守護明長城(大通段)下廟溝段大約1000米的保護段。
日頭漸高,58歲的王正林行走在兒時經常嬉戲奔跑的山林里,一條小黑狗緊跟身后。“這塊兒可能是野山雞爪子刨的印子,那塊兒一看就是老鼠打的洞。”他對記者說,以前村里人誰都不知道“邊墻”就是長城的一段。
“過去人們不了解長城的價值,村民還在長城腳下取土蓋房,長城遺存保護一度面臨威脅。”大通縣博物館館長張增錄說。
2013年起,大通縣成立長城保護機構負責日常保護管理工作,聘請17名長城保護員,劃分63個保護段,與沿線企業、村委會等進行責任認定。當地政府實施了大通明長城(一期)約4.7千米的搶險加固工程,每年舉辦長城保護專題培訓班,累計210余人參加。
王正林也是在培訓中才了解到保護“邊墻”的意義和價值。“種了大半輩子莊稼,現在多了一個身份,也多了一份責任。”王正林一步一個腳印,沿著“邊墻”旁的小路邊走邊拍照記錄,觀察長城本體有無坍塌、損壞。這條崎嶇的山路,他每兩天巡查一次,步行3個多小時。
看到擅自翻越圍欄、攀爬長城的游客或村民,王正林一邊勸導一邊宣傳保護長城的重要性,“大家應該像保護家里的寶貝一樣,保護祖輩留下的寶貴財富。”
公益檢察守護長城
青海明長城(大通段)具有獨特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針對實踐中出現的長城保護失管現象,近年來,青海省司法機關通過公益訴訟等方式,督促相關行政機關全面履行長城保護監管職責。
2020年,大通縣文物局在巡查中發現,有關部門未經文物行政部門審批同意,擅自在明長城(大通段)保護范圍內進行建設工程。
接到線索后,大通縣人民檢察院辦案干警現場勘查明長城(大通段)受損情況發現,有關部門鋪設的防護林灌溉輸水管道、修建的隔離圍欄、修蓋的防火觀察點房屋等施工建設內容,均位于明長城(大通段)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且未履行相應文物報批手續,屬違法建設,且已對該段明長城歷史風貌造成破壞,存在安全隱患。
大通縣人民檢察院提出檢察建議,要求拆除修建完成的防火觀察點房屋建筑和管道等設施,采取保護措施,恢復長城周邊歷史風貌。接到檢察建議后,有關部門逐項推進整改措施。2022年12月,輸水管道被全部拆除,隔離網圍欄也被一片片卸下搬走。
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國家文物局今年4月21日聯合發布的長城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中,即包括青海省大通縣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明長城(大通段)行政公益訴訟案。
如今,“公益檢察守護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基地”紀念碑,靜靜佇立在明長城(大通段)腳下。在當地檢察機關與文物行政部門的通力協作下,長城恢復了曾經的古樸樣貌。
“保護長城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大通縣人民檢察院將持續監督、跟蹤回訪,確保檢察建議落地有聲。”大通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李海萍說。
釋放文旅活力
穿越大片金黃色的油菜花海,高大的明長城城墻逐漸映入眼簾。
古城墻下,游人絡繹不絕。沿著圍繞門源古城1800米的木質棧道游覽,游客們可以近距離觀看古時的宏偉建筑。“以前來門源就為了看油菜花海,不知道這里有明長城遺跡。”安徽游客劉女士帶著孩子,在當地長城巡護員的講解下,邊走邊拍照。
近年來,青海省門源、大通、貴德、互助、樂都等地積極打造各具特色的文旅融合示范區,開發利用長城文旅資源,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長城文化傳承。
“2022年,縣文體旅游廣電局實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門源段)保護展示中心項目,不僅對古城墻進行保護,還修建了文化墻。”門源回族自治縣文化館館長張玉全說,“我們計劃將古城歷史傳說和長城故事展現在文化墻上,讓更多游客了解中國海拔最高的明長城和當地傳統文化。”
2022年4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青海段)建設保護規劃》印發。2023年,青海省發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億元,實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大通段)文化旅游復合廊道、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博物館項目。
目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大通段)文化科普教育館已竣工,正在進行展陳設計。大通縣文體旅游局局長馬秀清介紹,下一步將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大通段)建設納入大通縣鄉村振興和文旅產業發展,積極打造長城特色小鎮,將長城腳下的河湟文化與鄉村旅游緊密融合,提升大通縣國家級長城文化公園建設品牌效益。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白瑪央措 (《瞭望》2023年第40-41期 )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