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刀’是男女間的定情信物,‘子母刀’是父母送給子女的成人禮物,‘滿把子’是保安腰刀最傳統的樣式……”保安族腰刀制作工坊的負責人馬尕主麻站在柜臺前介紹著自家“寶貝”。“這是我最新打制的升級版折花刀,不易生銹、削鐵如泥,用來刮胡子都沒問題。”馬尕主麻說。

馬尕主麻正在展示創新后的保安腰刀。(新華社記者張百慧攝)
2020年底,馬尕主麻通過技術創新,彌補了保安腰刀易生銹的缺點。這看似只是腰刀鍛制技藝向前邁進的一小步,卻蘊含在馬尕主麻一項新目標之中:讓曾經的扶貧“利刃”在鄉村振興中進一步發光發熱。
42歲的馬尕主麻家住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這里的大墩、梅坡、甘河灘三個村子被稱為“保安三莊”,是保安族群眾的聚集區。腰刀作為保安族傳統的手工藝品,長期以來是維系當地群眾生存的重要經濟來源。2006年,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馬尕主麻正在打制保安腰刀。(積石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以前,“保安三莊”幾乎家家戶戶靠打刀為生。馬尕主麻家也是其中之一,更是為數不多堅持“營業”至今的打刀世家。馬尕主麻是他們家的第四代傳承人,至今已打刀20余年。他親身經歷了工藝由手工操作向半機械化發展,也親眼見證繼承父輩衣缽的保安族年輕人越來越少。
一把保安腰刀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的千錘百煉,過程復雜。如今,打磨、拋光等工序可由機器完成,制作周期從純手工打制時期的幾周或幾個月,縮短為幾天。馬尕主麻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時間提升腰刀的“顏值”與“內涵”。

馬尕主麻正在對保安腰刀的刀坯進行拋光。(新華社記者馬莎攝)
近些年,他將傳統的銅質刀鞘改進為優質木材刀鞘,以避免其表面生銹問題,增強腰刀作為工藝品的觀賞性,更是與父親大費周章地復原了瀕臨失傳的黃河流水紋工藝。
2018年,馬尕主麻成為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年輕時心不定,還想過轉行,但是成為非遺傳承人以后,感覺身上的擔子不一樣了,不能輕易撂挑子。”馬尕主麻說。

這是不同種類的保安腰刀。(新華社記者馬莎攝)
眼看曾經的謀生手段升級為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馬尕主麻不僅下決心終身與電光石火為伴,還盼望著借祖傳手藝為家鄉做些什么。
2018年11月,由馬尕主麻牽頭,積石山縣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揭牌成立。“我先后招了50多名學徒,大部分是貧困戶,還有幾名殘疾人,讓他們學會一技之長,可以穩定增收,還能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他說。在馬尕主麻等人的帶動下,保安腰刀拓寬了當地群眾的致富渠道。

這是保安腰刀技藝的典型代表折花刀。(新華社記者馬莎攝)
如今,學徒們不僅脫貧摘帽,從貧困戶成了脫貧戶,同時還成為能工巧匠,手藝和日子都越來越好。33歲的馬白克在馬尕主麻身邊學了10年打刀技術,2020年被評為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州級傳承人。
手藝有了,腰包鼓了,思想也變了。已經開始在工坊里帶徒弟的馬白克說:“打刀10年,漸漸意識到自己鍛造的不僅是刀具,更是文化,也是致富利器。”他表示,自己今年的目標是當上省級傳承人,“多收幾個徒弟,傳承技藝的同時,把致富經傳授給更多人”。

馬白克對保安腰刀的刀坯進行拋光。(新華社記者張百慧攝)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的傳承人,馬尕主麻還希望帶動當地州級和縣級非遺技藝傳承與社會發展。“未來,我希望聯合其他非遺技藝傳承人,申請入駐當地景區,打造集合打刀體驗、刺繡展示、‘花兒’表演等為一體的地域文化項目,以合力推動旅游發展,展現非遺魅力。”(記者張百慧、馬莎)
(責任編輯:張云文)